在松花江畔、在白山黑水间,魏拯民的故事一直广为流传。
魏拯民是中共南满省委书记、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原名关有维,1909年出生于山西省屯留县。
投身革命后,为了斗争需要,曾用过多个化名,其中最为人们所熟知的就是“魏拯民”。
在山西省立第一中学求学期间,魏拯民结识了校学生会主席彭真同志,在彭真等人的引导下,他逐渐成长为一名革命者。
1927年1月,18岁的魏拯民正式成为一名中国共产党党员。
后来,魏拯民被选派到东北工作。他先后担任中共哈尔滨市道外区区委书记、哈尔滨市委书记等职。
1935年3月,魏拯民担任中共东满特别委员会(简称“东满特委”)书记,不久,兼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政治委员。
1935年5月,他赴苏联学习考察,7月赴莫斯科出席共产国际第七次代表大会。
1936年初归国后,传达共产国际七大精神,贯彻落实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指示,将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二军改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二军,他任东满省委书记兼第二军政委、军党委书记,并率部向南满开辟新的游击区。
1936年6月,魏拯民率部经过长途跋涉,冲破重重封锁,在金川县河里抗日游击根据地与杨靖宇率领的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胜利会师,南满和东满的抗日游击区连成一片。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改编成立东北抗联第一军,东北抗联第一军、第二军合编为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在此次会议上,将东满特委和南满特委合并成立中共南满省委,杨靖宇任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委,魏拯民任总政治部主任、南满省委书记。
1938年5月,魏拯民同杨靖宇在老岭主持召开了南满省委和第一路军主要领导人会议。会上,分析了形式,总结了工作,确定了在长期游击战争中保存实力,粉碎敌人全面进攻,以利长期配合全国抗战的方针,在这次会议上,正式宣布魏拯民为第一路军副总司令。
由于生活艰苦,工作繁忙,加之频繁的战斗,魏拯民的身体每况愈下。但他从不谈自己的病情,行军中,总是拄一根树棍,跋涉在队伍中间。
尽管在深山峻岭、冰天雪地中忍饥受饿、风餐露宿,但杨靖宇同魏拯民率领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依然长期转战辑安(今集安)、临江、敦化、安图等地区,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破坏日军通往朝鲜和日本的要道,发展壮大了长白山抗日游击根据地。
“1939年冬,负伤的魏拯民心脏病发作,在西北岔密营里休养,后转移到桦甸山中。1940年2月23日,杨靖宇牺牲,闻此噩耗,他几度悲愤昏厥。”吉林市革命烈士纪念馆讲解员李林霖每每讲解到这里,总是眼眶湿润,“当时,魏拯民怀着‘靖宇同志生前未竟之事业,要由我们来完成’的决心,抱病出征,亲自率队与敌人战斗,先后取得了袭击哈尔巴岭车站和黄泥河子伪警察队战斗的胜利。”
1940年末,魏拯民病情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不得已来到桦甸夹皮沟牡丹岭二道河子密营休养。
1941年1月20日,魏拯民怀着对党和人民的深深热爱、怀着对东北抗战胜利的殷殷期许,不幸病逝。
战友们将魏拯民烈士的遗体安葬在了密营前的红松下。可是,在叛徒的带领下,日军来到密营,挖出烈士遗体,割下头颅去请功领赏,又在密营门前的红松下,惨无人道地焚烧了烈士的遗体。
直到1961年10月,踏查人员才在烈士殉国地旁找到了没有头颅、零散的遗骨并竖立了墓碑,重新安葬。这位威震敌胆的抗联将领最后竟连一具完整的尸骨都没能留下。2000年9月,魏拯民烈士的遗骨迁入吉林市革命烈士陵园。
“希望来到这里的观众们,能够通过我的讲述,从先辈的英勇事迹中汲取力量。”李林霖说。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王昕 文/视频
摄影 李煦
后期 孙上修